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探析
【摘 要】针对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特点,本文从层次性、渐进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四个方面,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及技巧展开论述,鼓励教师们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努力培养课堂提问技巧,切实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实践的技能与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技巧;渐进;层次;开放;互动;教学效率
提问,是推进课堂进程的有效手段,是吸引学生注意的有效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策略。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些无意义、无价值的问题不仅不会提高教学的效率,甚至会有损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课堂提问技巧的培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呢?
一、兼顾学生不同需求,秉持层次性原则
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整体的认知规律,秉持渐进性原则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还应该秉持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问答环节,从而获取学习灵感,感知数学学习乐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为每组学生发放以下三组小木棒,木棒长度分别为:第一组,4cm、4cm、6cm;第二组,4cm、5cm、9cm;第三组,4cm、5cm、10cm。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小木棒摆拼三角形。当学生完成摆拼之后,教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三组木棒中,哪组木棒能够摆成三角形?”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是针对全体同学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计算和比较以下各组木棒的长度,发现在什么情况下三角形能够摆拼成功?”为了照顾一些基础较弱和反应较慢的同学,教师在第二个问题中给出了“计算”“比较”“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能够引导大多数同学通过长度计算和比较,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奥秘”。因此,这个问题是针对大多数同学提出的。当学生通过努力,初步总结出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后,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现在,请大家将木棒的组序打乱,然后利用刚才我们得出的结论,尽可能多地摆拼三角形。”要完成这个任务,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一知识,通过对于木棒长度的精准计算及合理分配,尽可能多地摆拼三角形。显然,这个问题是一个“拔高”问题,是针对少数“尖子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提出这些富有层次性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潜能,并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兼顾了各方需求,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1]。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秉持渐进性原则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很强,学生只有先想明白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才能具备探索深奥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该遵循认知规律,秉持渐进性原则提问,使学生经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因到果的思维过程,展开循序渐进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出示下面的算式:“12+7=”“12+6=”。通过这两个算式,教师帮助学生唤醒“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学习经验和记忆,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做准备。在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再出示新的算式:“12+13=”,并要求学生想办法计算算式的结果。因为有了前面两个算式的计算作为铺垫,学生很快想到了利用“拆分法”进行计算:有的把13分成7和6,进行分步计算;有的把13拆分成10和3,进行分步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大家能够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及结果,探索这道题的竖式计算方法吗?”就这样,教师秉持渐进性原则,逐渐增加提问的难度和深度,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完成了思维的跨越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实现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2]。
三、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秉持互动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提问的互动性。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提问和质疑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自身要善于提问,也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通过课堂上的问与答,使师生共同经历思考、质疑、提问、释疑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该秉持互动性原则提问,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质疑与发问,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对于三角形三个角的“拼接”,使学生认识到所给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放大,它的内角和也会随之变大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新的思考。于是,他们纷纷动手,对于放大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测量,并得出了让自己意外的结论:放大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仍然是180°。面对学生迷茫的神情,教师问道:“大家愿意把心中的疑问跟我分享吗?”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了质疑:“如果放大不会改变三角形的内角和,缩小会改变吗?”“如果改变三角形的大小不会改变它的内角和,改变它的形状会改变它的内角和吗?”“如果任何改变都不改变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那是不是意味着,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动脑、动手、动口来解答这些疑问。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个案例充分向我们证明,教师秉持互动性原则提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秉持开放性原则
数学学科重视计算的精准性和思维的严谨性。因此,教师应该秉持开放性原则,为学生设计富有讨论空间与创新机会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多方面论证、多维度思考和多方法求解来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教师往往给出长方形的长、宽或面积中的两项,要求学生求得另外一项的数值。如果教师始终延续这种提问方式,则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僵化,难以实现对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相反,如果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刘老汉想利用20m的栅栏,围成面积不小于16m2的长方形菜园,请问可以怎么围?”则能够使学生放飞思绪,大胆创新。面对这样一道答案不唯一、解题思路也不唯一的问题,有的学生采用了“试值法”,通过头脑中的初步估算,确定了长方形的长和宽:长8m、宽2m,然后用2×8=16m2,刚好符合题目要求;有的学生采用了“分类讨论法”,在表格中分别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各种可能性,然后一一计算,得出了全部可行的方案;还有的学生采用“推理法”,先是选取长和宽差值最大的数字,长9cm、宽1cm,得出面积结果9×1=9cm2;再选取长和宽差值最小的数字,长5cm、宽5cm,得出面积结果5×5=25cm2,从而推断出长和宽的差值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利用这个推断,学生大致确定了长和宽的取值区间。通过学生给出的方案与结论,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秉持开放性原则来设计和提出问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这对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3]。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教学中的一门独特艺术。如果教师有效掌握了这门艺术,就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提问技巧的研究与探索,秉持层次性、渐进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原则,通过精准有效的提问来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喜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探讨[C].《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7):197.
[2]肖宏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研究[J].《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南昌会场)论文集(四)》.南昌: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4):174-178.
[3]吴从威.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2):161.
作者:卢丽 作者单位:河南省夏邑县第三小学
2023-07-18 15:15:29
2023-07-12 10:18:56
2023-06-12 17:35:11
2023-06-08 15:25:26
2023-06-01 17:10:23
2023-06-01 15:12:52
2023-05-31 17:16:26
要闻速递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