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殷商遇到青春思政
当千年殷商遇到青春思政
——安阳历史文化“活”起来,思政课堂“火”起来
本网讯(杨利英 殷雪)安阳,这座承载着殷商文明基因的千年古都,正以独特的方式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焕发新生。从甲骨文的智慧密码到红旗渠的精神丰碑,安阳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更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近年来,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两个结合”视域下“馆课团园”模式助推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项目编号:2024SJGLX1014)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深化实践教学、打造文化品牌,探索出一条地域文化赋能思政育人的特色路径,让思政课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青春活力。
从“文化地标”到“育人坐标”,探索安阳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创新实践
课程体系方面,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的4E(即End目标,Exploration 探究、Exchanging交流 ,Evaluation评价)思政教学体系,让甲骨文“说话”,让红旗渠“育人”。 将殷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课程设计。如在“唯物史观”教学中,教师以甲骨文中“德”“礼”等字的演变为例,阐释中华文明伦理观的连续性;在“家国情怀”培养中,结合商王武丁治国方略与红旗渠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奋斗”与“担当”的历史传承。并邀请安阳地方文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从盘庚迁殷到现代城市发展,用鲜活案例串联思政理论。
通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进行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课堂延伸。 如将思政课堂搬到袁林、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文化现场。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点讨论、甲骨文摹写等实践活动,通过“手触历史”感悟文化传承的责任;围绕学院特色“红旗渠精神研究”开展主题研学,让学生在悬崖峭壁间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时代价值。这些实践不仅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更让思政教育从“说教”变为“体验”。
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让历史“穿越”时空,将历史文化转化为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思政素材库”。利用安工校园“安阳历史文化展馆”虚拟仿真体验区、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网络云课堂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VR技术还原殷墟现场、短视频解读甲骨文中的家国密码、直播探访安阳老城文化景观……让学生“穿越”到古代安阳,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
从“文化符号”到“精神灯塔”,解读地域文化育人的深层价值
同时安阳工学院举办的“大学生讲思政课”的主题竞赛,将殷商镌刻的文明、马氏庄园里的家国情怀以及红旗渠艰苦创业的精神与优秀学子事迹结合,营造了学习红色革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激励学生成为“文化传承者”与“时代建设者”,培育一批又一批地方发展的“青春力量”。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融合路径的升级探索
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地方文史部门部门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积极完善安阳古城历史文化地图实践探访,将安阳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地方党史融入思政课堂的改革实践与创新发展中,联合开发研学路线,构建“校地协同”的育人生态。
从红旗渠的渠水奔流到思政课堂的青春讲台,从甲骨文的刻痕到青年学子的笔尖,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堂实践表明:地域文化不是尘封的展品,而是滋养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当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码与新时代的青春理想相遇,思政教育便拥有了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安工马院的教学探索,更是中国高校讲好“大思政课”的生动缩影——唯有让文化“活”起来,思政课才能真正“火”起来,为民族复兴培育更多有根、有魂、有为的时代新人。
此刻,洹河畔的杨柳新绿初绽,殷墟考古现场又有新的甲骨出土。这座城市用最古老的文化基因,正在书写最青春的育人篇章——历史与未来,在此刻相遇相生。
——安阳历史文化“活”起来,思政课堂“火”起来
本网讯(杨利英 殷雪)安阳,这座承载着殷商文明基因的千年古都,正以独特的方式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焕发新生。从甲骨文的智慧密码到红旗渠的精神丰碑,安阳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更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近年来,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两个结合”视域下“馆课团园”模式助推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项目编号:2024SJGLX1014)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深化实践教学、打造文化品牌,探索出一条地域文化赋能思政育人的特色路径,让思政课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青春活力。
从“文化地标”到“育人坐标”,探索安阳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创新实践
课程体系方面,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的4E(即End目标,Exploration 探究、Exchanging交流 ,Evaluation评价)思政教学体系,让甲骨文“说话”,让红旗渠“育人”。 将殷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课程设计。如在“唯物史观”教学中,教师以甲骨文中“德”“礼”等字的演变为例,阐释中华文明伦理观的连续性;在“家国情怀”培养中,结合商王武丁治国方略与红旗渠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奋斗”与“担当”的历史传承。并邀请安阳地方文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从盘庚迁殷到现代城市发展,用鲜活案例串联思政理论。
通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进行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课堂延伸。 如将思政课堂搬到袁林、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文化现场。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点讨论、甲骨文摹写等实践活动,通过“手触历史”感悟文化传承的责任;围绕学院特色“红旗渠精神研究”开展主题研学,让学生在悬崖峭壁间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时代价值。这些实践不仅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更让思政教育从“说教”变为“体验”。
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让历史“穿越”时空,将历史文化转化为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思政素材库”。利用安工校园“安阳历史文化展馆”虚拟仿真体验区、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网络云课堂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VR技术还原殷墟现场、短视频解读甲骨文中的家国密码、直播探访安阳老城文化景观……让学生“穿越”到古代安阳,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
从“文化符号”到“精神灯塔”,解读地域文化育人的深层价值
同时安阳工学院举办的“大学生讲思政课”的主题竞赛,将殷商镌刻的文明、马氏庄园里的家国情怀以及红旗渠艰苦创业的精神与优秀学子事迹结合,营造了学习红色革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激励学生成为“文化传承者”与“时代建设者”,培育一批又一批地方发展的“青春力量”。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融合路径的升级探索
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地方文史部门部门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积极完善安阳古城历史文化地图实践探访,将安阳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地方党史融入思政课堂的改革实践与创新发展中,联合开发研学路线,构建“校地协同”的育人生态。
从红旗渠的渠水奔流到思政课堂的青春讲台,从甲骨文的刻痕到青年学子的笔尖,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堂实践表明:地域文化不是尘封的展品,而是滋养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当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码与新时代的青春理想相遇,思政教育便拥有了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安工马院的教学探索,更是中国高校讲好“大思政课”的生动缩影——唯有让文化“活”起来,思政课才能真正“火”起来,为民族复兴培育更多有根、有魂、有为的时代新人。
此刻,洹河畔的杨柳新绿初绽,殷墟考古现场又有新的甲骨出土。这座城市用最古老的文化基因,正在书写最青春的育人篇章——历史与未来,在此刻相遇相生。
相关阅读
本网讯(王鼎) 近日,教育部公布“我心中的思政课”——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评审结果,由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选送的作品《“粮&r
2025-04-09 14:19:34
本网讯 近日,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2025高校联盟赛(西南站)在重庆大学举行,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组成的鼎行双创战队在工程挑战赛中荣获国赛一
2025-04-07 11:59:20
本网讯 为感恩遗体捐献者(“大体老师”)对医学事业的伟大奉献,传承无私奉献精神,厚植医学生大爱情怀,在清明节来临之际,3月27日下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五届清
2025-04-02 20:02:02
本网讯3月21日上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长张欣教授在第一会议室以《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为题,通过《哪吒之魔童闹海》和人工智能DeepSeek为切入点,结合《教育强
2025-03-24 14:00:46
本网讯 3月17日,信阳市文旅集团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签约暨“信阳露营产业学院”揭牌仪式举行。据了解,这是全省首个正式揭牌的露营产业学院。
2025-03-21 20:01:30
要闻速递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