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变革里的卢氏“培优”策略
本网讯(吕建国 张永明)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位于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跨越崤山、熊耳、伏牛三山。当地民谣“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生动展现了其人口分布特征,200多所学校就星罗棋布于这些沟岔间。这样的测试,教研员需分三四组同时进行,持续一周时间。测试内容分为汉(英)字书写和实际应用书写两部分;汉(英)字书写部分采用固定内容在方格中抄写的形式,实际应用书写则采用小作文性质内容在横格中自由书写的形式。
教育,本质上是塑造人的行为。2023年5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深化育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卢氏县的“12344”工程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付诸实施,“期末书写和阅读抽测”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诗词大赛成功举办 赵娟 摄
践行“一个思路”
抓住课堂变革的“牛鼻子”
“可以栽3棵。”
“可以栽5棵。”
“可以栽4棵。”
课堂上,学生们兴奋地喊着,拿着自制的示意图,竭力说服对方。这是2024年12月3日东城小学王敏老师“植树问题”时的场景,如今在卢氏县,这样的热烈场面已屡见不鲜。原来,王敏老师在展示课的前一天告诉五年级学生,“学校后操场北跑道外边要植树,全长20米,每隔5米栽一棵,能栽多少棵?”学生们四人一组,实地进行测量和规划,课堂上个个准备充分。
“我同意你的观点。”
“我还有不同见解。”
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只栽一端”“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等问题迎刃而解。据教研员课上统计,全班47名学生参与展示49人次,这在以往难以想象。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场所。为实现“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卢氏县教育体育局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提出“践行‘学·融’思路,构建活力课堂”的区域课改路径。该思路通过目标导学、任务驱学、激思展学、评价促学、反馈测学五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思维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育融合式、教材融合式、活动融合式实现五育融合,把教学中知识点与育人点有机结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然而,“构建活力课堂”,落实一个“活”字,困难重重。教师习惯“讲”,学生习惯“记”,检测手段习惯“考”,课堂改革遭遇“习惯”的强大阻力,推行艰难。为落实这一思路,卢氏县教育体育局先后经历“建、培、研、练”四个阶段。“建”,即阐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和思路;“培”,即通过培训,让全县教师全面系统掌握“学·融”教学思路的内涵本质、内容解读、环节实操、注意事项、推进策略;“研”,即通过新旧教学思路的碰撞,点燃课堂变革的火焰;“练”,即通过中小学“五项基本功测试”和“全员业务能力测试”,让全县教师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增强本领、提升素质,夯实基础,积聚活力。
一番努力,如今“学生学起来,课堂活起来,五育融合起来”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正逐步实现,县域教育面貌正悄然发生积极变化。2024年,《践行“学·融”思路,助推“双减”增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选为“双减”优秀案例,并于同年发表在《河南教育》第5期。

课堂教学改革现场 史小莎 摄
推进“两项活动”
一切从改变学生行为做起
一袭薄纱单衣,点缀着梅花刺绣,宛若楚楚动人的仙女;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东城学校小学六年级学生雷博璨走上舞台,这般形象瞬间引发全场惊呼。她表演的《黛玉心语》,一段如泣如诉的独白,将黛玉的内心情绪娓娓道来,让人恍惚间觉得她就是黛玉,黛玉就是她。
卢氏县致力于改变学生的“两项活动”,是海量阅读和书写习惯养成。自2022年起,卢氏县各学校就开展每日15分钟练字和半小时读书活动。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除了常规性的督导检查,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比赛和抽测。在书写习惯方面,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期末书写和阅读抽测”,期末学科试卷还设有5分书写分,以推动书写活动切实开展。在海量阅读方面,举办“名著阅读现场展示大会(或诗词大赛)”,前半场为成果实物展示,后半场为才艺现场比赛,竞赛成绩纳入期末考评。“两项活动”虽看似平凡,但长期坚持,成效显著。学生变得更加文雅,做事愈发细心,还能跳出自身小天地,为他人着想。用一线教师的话说,就是“学生变得越来越像积极上进的学生了”。
落实“三个有效”
改变教师行为从常规处下手
一线教师的常规工作包括备课、作业、落实。近年来,县教育体育局在多次一线调研中发现,基层教师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常规落实虚化、弱化问题,具体表现为“把提分数与抓质量割裂开来、把创特色与抓质量对立起来、把促均衡与抓质量等同起来、把抓‘双减’与抓质量抵触起来”等错误思想。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教师,我很困惑,一节课只有45分钟,却有五六个教学环节,课堂提问一二十次,教师快速提问,学生快速回答,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思维的深度参与,这样的课有价值吗?”这是城关镇中学张亚茜入职一个月时的困惑。
“《纪念白求恩》这节课上得顺利且有效,我觉得就是精简了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认为‘语文实践活动’就要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思考、表达,在实践中提升能力。今天这节课只有两个环节,学生学得充分了,效果自然就出来了。”这是她一个月后在成果展示会上的发言。
同一位教师,能有如此大的认识进步,原因就在于“有效备课”。为提升教师备课质量,在学科教研员牵头下,通过优秀教师备课、学校备课组研磨课,生成“一课三有(有教学设计、有课件、有练习材料)”资料,在寒暑假培训期间,由教学设计者对全县同年级教师进行培训。各位教师再依据教学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和研磨,形成最终教案。整个过程始终强调依据《课程标准》阐述备课依据,如此一来,教师备课的目的性增强,多余环节删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幅增加。在卢氏县,这一做法被称为“两减三增(减少多余环节,减少讲解时间;增加参与度,增加思考空间,增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作业”提出了“整合”“融合”两个概念,要求基础作业必做,拔高作业选做,实践作业分组做。寒暑假布置的都是“实践作业”,包括年俗、生活、现代、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形式新颖,实践性强,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有效落实”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落实四课活动(“党员先锋课”“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新职教师入格课”),引导全体教师不断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出效益;二是抓好课后服务,以常态阅读、多彩社团、延时服务、魅力学科实践等活动为依托,提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

红色实践作业展评 荆阁军 摄
构建“四化”格局
凝聚合力提升教研质量
“几经修改与打磨,终成一课。课程设计围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践行‘学·融’思路以及‘两减三增’课堂行为落地这三个方面展开,从课标出发,探究教材及学情,最终实现素养达成。是集体研磨与专家引领,让教育智慧在碰撞中得以升华;是‘学·融’思路与‘两减三增’冲破了教学迷障,打造出活力课堂。”这是教师发展学校城关镇中学历史老师范文艳在“构建‘四化’教研格局教学成果展示研讨观摩活动”结束后,发给教研员李小松老师的一段话。城关镇中学是卢氏县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2023年秋季被教体局确定为构建“四化”教研格局基地学校(也称教师发展学校)。范文艳老师提到的“两减三增”正是教学研究部在城关镇中学一年多来实践研究的成果。“四化”教研格局指的是“教学研究校本化、学科教研团队化、团队教研主题化、研究成果推广化”。
卢氏县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区县,学校分布分散。自2022年以来,布局优化调整后组建十大集团学校。“四化”教研格局的核心举措是教研员入校“蹲点教研”,蹲点学校为卢氏一小、东城学校、实验中学、城关镇中学四所实验校,蹲点时间每周3天,一周一轮换。蹲点期间,教研员和教师一起工作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炼经验,把成果及时推广到全县。
在“四化”教研格局中,实验校教师团体居于中心地位,教研员通过在实验校听课、评课、检查常规材料来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座谈、开研讨会、上示范课、作专题报告等形式,不仅提出问题,还广泛吸收各方经验(意见)形成解决方案,并通过后续的听课、评课、检查常规材料来督促改进落实。这样就落实了“四化”教研格局中的“教学研究校本化”和“学科教研团队化”目标。在此基础上,帮助实验学校、学科组制定教研主题,推动教研主题有步骤、有实效地展开。教研主题由实验校学科组提出,在教研员参与下完善确定,并在教研员督促下渐渐完成,从而落实“四化”教研格局中的“团队教研主题化”。
最关键的一步是“研究成果推广化”。研究成果推广主要有三种形式:微成果实时推广、阶段成果现场推广、固定成果培训推广。微成果可以是一份教学设计、一张测试卷、一个课堂实录,甚至是一份批改后的学生作业,或一份教师或教研员的心得体会,这种推广可以把教师细微的成果快速物化。久而久之,积少成多,由零星变得系统,由肤浅变得深入;阶段成果推广每半期进行一次,组织教师前往推广现场看成果实物展示,聆听优选教师授课。这种推广方式比拼的是实干精神和工作业绩,以及发展校的被认可程度,因此各校都积极参与,效果显著。教研员从一线教师的实际做法中提炼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推广至全县,这便是“固定成果培训推广”,通常在寒暑假进行,这种推广方式系统且简洁,成效良好。
一年多来,教研员在教师发展学校开展了大量工作:共听课1278节,人均80节;评课1106次;参加主题教研196次;与学科教师座谈263次;上研讨课67节;作报告34次。在培训阶段,共组织寒暑假专题培训4次,参与人数4000余人,组织外出培训81次,参与人数1574人。先后两次举办“微成果课堂教学研讨会”,4所发展学校展示课例42节,15位学科教研组长分享课改经验,全县2760名中小学教师观摩学习。

教学成果展示观摩 荆阁军 摄
开展“四大”活动
发挥学校力量做到活动提质
如今,走进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的校园,许多人会被校园里“星光大道”赛课板面吸引,一块块板面,一期期冠军,一张张图片,生动记录着卢氏一高深入推进“大练兵、大研讨、大展示、大应用”活动的精彩瞬间和坚实历程。
走进卢氏县第一小学,引人注目的则是课前验课环节。每天7点30分,随机抽取验课年级、学科及验课顺序,每次4个人,每人展示时间不超过8分钟。主要对已下发的“一课三有”备课资源库的二次复备情况,以及教研组集体复备情况进行说课、验课,评委组验课后当场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是该校“五级联动(验课、磨课、鉴课、赛课、赏课联动)”课改的一部分,旨在确保每一节课都具备高质量,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取得进步。
实验高中有“学本课堂”建设、东城学校有“三级教研”、卢氏二小有“前移后续”研修思路、创新实验学校有“1+2”教研制度等。这些都是“四大”练兵活动中“大应用”取得的实际成果,充分彰显了“教学出题目、教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师生获成长”的理念。
“四大”活动即“大练兵、大研讨、大展示、大应用”活动,贯彻的是“用得深入”“练得扎实”“研得全面”“展得精彩”思路。
在“大练兵”环节,重点落实“三赛三评三改”。“一赛”由学校备课组或教研组组织,赛后进行评课,建立“问题清单”,针对问题确定研修主题与改进措施;“二赛”由学校组织,赛后再次评课,改进,逐步形成学校、学科层面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思路;“三赛”由教育集团组织,以集团核心校为引领,推广课堂教学改革的好思路、好经验和好做法。
在“大研讨”阶段,重点突出“全面”二字。参与对象从校长到一线教师,体现“全员性”;研讨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劳动、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实现“全科性”;组织范围覆盖城区到乡镇,达成“全域性”。真正营造出以研促改、以研促教、以研促优的浓厚氛围。
在“大展示”环节,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借助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有效落实“一课三研”。通过“确定主题、集体首研,课例实践、二研改课,再度实践、三研提升”的流程,提升课例品质,打造具有“学·融”特色的优质课程,传递“卢氏声音”,展现“卢氏风采”,增强全县教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
正是有了“大练兵”“大研讨”“大展示”的坚实基础,才有了后续的“大应用”,进而实现“一校一品”,各具特色。
“教育是一项永远没有休止的宏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12344’工程是这一代教育人为卢氏教育发展作出的阶段性贡献,为县域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相信,时间会证明,我们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且完全值得的。”卢氏县教育体育局局长贾福生说道。
教育,本质上是塑造人的行为。2023年5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深化育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卢氏县的“12344”工程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付诸实施,“期末书写和阅读抽测”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诗词大赛成功举办 赵娟 摄
践行“一个思路”
抓住课堂变革的“牛鼻子”
“可以栽3棵。”
“可以栽5棵。”
“可以栽4棵。”
课堂上,学生们兴奋地喊着,拿着自制的示意图,竭力说服对方。这是2024年12月3日东城小学王敏老师“植树问题”时的场景,如今在卢氏县,这样的热烈场面已屡见不鲜。原来,王敏老师在展示课的前一天告诉五年级学生,“学校后操场北跑道外边要植树,全长20米,每隔5米栽一棵,能栽多少棵?”学生们四人一组,实地进行测量和规划,课堂上个个准备充分。
“我同意你的观点。”
“我还有不同见解。”
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只栽一端”“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等问题迎刃而解。据教研员课上统计,全班47名学生参与展示49人次,这在以往难以想象。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场所。为实现“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卢氏县教育体育局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提出“践行‘学·融’思路,构建活力课堂”的区域课改路径。该思路通过目标导学、任务驱学、激思展学、评价促学、反馈测学五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思维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育融合式、教材融合式、活动融合式实现五育融合,把教学中知识点与育人点有机结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然而,“构建活力课堂”,落实一个“活”字,困难重重。教师习惯“讲”,学生习惯“记”,检测手段习惯“考”,课堂改革遭遇“习惯”的强大阻力,推行艰难。为落实这一思路,卢氏县教育体育局先后经历“建、培、研、练”四个阶段。“建”,即阐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和思路;“培”,即通过培训,让全县教师全面系统掌握“学·融”教学思路的内涵本质、内容解读、环节实操、注意事项、推进策略;“研”,即通过新旧教学思路的碰撞,点燃课堂变革的火焰;“练”,即通过中小学“五项基本功测试”和“全员业务能力测试”,让全县教师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增强本领、提升素质,夯实基础,积聚活力。
一番努力,如今“学生学起来,课堂活起来,五育融合起来”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正逐步实现,县域教育面貌正悄然发生积极变化。2024年,《践行“学·融”思路,助推“双减”增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选为“双减”优秀案例,并于同年发表在《河南教育》第5期。

课堂教学改革现场 史小莎 摄
推进“两项活动”
一切从改变学生行为做起
一袭薄纱单衣,点缀着梅花刺绣,宛若楚楚动人的仙女;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东城学校小学六年级学生雷博璨走上舞台,这般形象瞬间引发全场惊呼。她表演的《黛玉心语》,一段如泣如诉的独白,将黛玉的内心情绪娓娓道来,让人恍惚间觉得她就是黛玉,黛玉就是她。
卢氏县致力于改变学生的“两项活动”,是海量阅读和书写习惯养成。自2022年起,卢氏县各学校就开展每日15分钟练字和半小时读书活动。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除了常规性的督导检查,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比赛和抽测。在书写习惯方面,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期末书写和阅读抽测”,期末学科试卷还设有5分书写分,以推动书写活动切实开展。在海量阅读方面,举办“名著阅读现场展示大会(或诗词大赛)”,前半场为成果实物展示,后半场为才艺现场比赛,竞赛成绩纳入期末考评。“两项活动”虽看似平凡,但长期坚持,成效显著。学生变得更加文雅,做事愈发细心,还能跳出自身小天地,为他人着想。用一线教师的话说,就是“学生变得越来越像积极上进的学生了”。
落实“三个有效”
改变教师行为从常规处下手
一线教师的常规工作包括备课、作业、落实。近年来,县教育体育局在多次一线调研中发现,基层教师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常规落实虚化、弱化问题,具体表现为“把提分数与抓质量割裂开来、把创特色与抓质量对立起来、把促均衡与抓质量等同起来、把抓‘双减’与抓质量抵触起来”等错误思想。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教师,我很困惑,一节课只有45分钟,却有五六个教学环节,课堂提问一二十次,教师快速提问,学生快速回答,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思维的深度参与,这样的课有价值吗?”这是城关镇中学张亚茜入职一个月时的困惑。
“《纪念白求恩》这节课上得顺利且有效,我觉得就是精简了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认为‘语文实践活动’就要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思考、表达,在实践中提升能力。今天这节课只有两个环节,学生学得充分了,效果自然就出来了。”这是她一个月后在成果展示会上的发言。
同一位教师,能有如此大的认识进步,原因就在于“有效备课”。为提升教师备课质量,在学科教研员牵头下,通过优秀教师备课、学校备课组研磨课,生成“一课三有(有教学设计、有课件、有练习材料)”资料,在寒暑假培训期间,由教学设计者对全县同年级教师进行培训。各位教师再依据教学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和研磨,形成最终教案。整个过程始终强调依据《课程标准》阐述备课依据,如此一来,教师备课的目的性增强,多余环节删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幅增加。在卢氏县,这一做法被称为“两减三增(减少多余环节,减少讲解时间;增加参与度,增加思考空间,增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作业”提出了“整合”“融合”两个概念,要求基础作业必做,拔高作业选做,实践作业分组做。寒暑假布置的都是“实践作业”,包括年俗、生活、现代、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形式新颖,实践性强,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有效落实”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落实四课活动(“党员先锋课”“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新职教师入格课”),引导全体教师不断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出效益;二是抓好课后服务,以常态阅读、多彩社团、延时服务、魅力学科实践等活动为依托,提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

红色实践作业展评 荆阁军 摄
构建“四化”格局
凝聚合力提升教研质量
“几经修改与打磨,终成一课。课程设计围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践行‘学·融’思路以及‘两减三增’课堂行为落地这三个方面展开,从课标出发,探究教材及学情,最终实现素养达成。是集体研磨与专家引领,让教育智慧在碰撞中得以升华;是‘学·融’思路与‘两减三增’冲破了教学迷障,打造出活力课堂。”这是教师发展学校城关镇中学历史老师范文艳在“构建‘四化’教研格局教学成果展示研讨观摩活动”结束后,发给教研员李小松老师的一段话。城关镇中学是卢氏县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2023年秋季被教体局确定为构建“四化”教研格局基地学校(也称教师发展学校)。范文艳老师提到的“两减三增”正是教学研究部在城关镇中学一年多来实践研究的成果。“四化”教研格局指的是“教学研究校本化、学科教研团队化、团队教研主题化、研究成果推广化”。
卢氏县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区县,学校分布分散。自2022年以来,布局优化调整后组建十大集团学校。“四化”教研格局的核心举措是教研员入校“蹲点教研”,蹲点学校为卢氏一小、东城学校、实验中学、城关镇中学四所实验校,蹲点时间每周3天,一周一轮换。蹲点期间,教研员和教师一起工作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炼经验,把成果及时推广到全县。
在“四化”教研格局中,实验校教师团体居于中心地位,教研员通过在实验校听课、评课、检查常规材料来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座谈、开研讨会、上示范课、作专题报告等形式,不仅提出问题,还广泛吸收各方经验(意见)形成解决方案,并通过后续的听课、评课、检查常规材料来督促改进落实。这样就落实了“四化”教研格局中的“教学研究校本化”和“学科教研团队化”目标。在此基础上,帮助实验学校、学科组制定教研主题,推动教研主题有步骤、有实效地展开。教研主题由实验校学科组提出,在教研员参与下完善确定,并在教研员督促下渐渐完成,从而落实“四化”教研格局中的“团队教研主题化”。
最关键的一步是“研究成果推广化”。研究成果推广主要有三种形式:微成果实时推广、阶段成果现场推广、固定成果培训推广。微成果可以是一份教学设计、一张测试卷、一个课堂实录,甚至是一份批改后的学生作业,或一份教师或教研员的心得体会,这种推广可以把教师细微的成果快速物化。久而久之,积少成多,由零星变得系统,由肤浅变得深入;阶段成果推广每半期进行一次,组织教师前往推广现场看成果实物展示,聆听优选教师授课。这种推广方式比拼的是实干精神和工作业绩,以及发展校的被认可程度,因此各校都积极参与,效果显著。教研员从一线教师的实际做法中提炼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推广至全县,这便是“固定成果培训推广”,通常在寒暑假进行,这种推广方式系统且简洁,成效良好。
一年多来,教研员在教师发展学校开展了大量工作:共听课1278节,人均80节;评课1106次;参加主题教研196次;与学科教师座谈263次;上研讨课67节;作报告34次。在培训阶段,共组织寒暑假专题培训4次,参与人数4000余人,组织外出培训81次,参与人数1574人。先后两次举办“微成果课堂教学研讨会”,4所发展学校展示课例42节,15位学科教研组长分享课改经验,全县2760名中小学教师观摩学习。

教学成果展示观摩 荆阁军 摄
开展“四大”活动
发挥学校力量做到活动提质
如今,走进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的校园,许多人会被校园里“星光大道”赛课板面吸引,一块块板面,一期期冠军,一张张图片,生动记录着卢氏一高深入推进“大练兵、大研讨、大展示、大应用”活动的精彩瞬间和坚实历程。
走进卢氏县第一小学,引人注目的则是课前验课环节。每天7点30分,随机抽取验课年级、学科及验课顺序,每次4个人,每人展示时间不超过8分钟。主要对已下发的“一课三有”备课资源库的二次复备情况,以及教研组集体复备情况进行说课、验课,评委组验课后当场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是该校“五级联动(验课、磨课、鉴课、赛课、赏课联动)”课改的一部分,旨在确保每一节课都具备高质量,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取得进步。
实验高中有“学本课堂”建设、东城学校有“三级教研”、卢氏二小有“前移后续”研修思路、创新实验学校有“1+2”教研制度等。这些都是“四大”练兵活动中“大应用”取得的实际成果,充分彰显了“教学出题目、教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师生获成长”的理念。
“四大”活动即“大练兵、大研讨、大展示、大应用”活动,贯彻的是“用得深入”“练得扎实”“研得全面”“展得精彩”思路。
在“大练兵”环节,重点落实“三赛三评三改”。“一赛”由学校备课组或教研组组织,赛后进行评课,建立“问题清单”,针对问题确定研修主题与改进措施;“二赛”由学校组织,赛后再次评课,改进,逐步形成学校、学科层面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思路;“三赛”由教育集团组织,以集团核心校为引领,推广课堂教学改革的好思路、好经验和好做法。
在“大研讨”阶段,重点突出“全面”二字。参与对象从校长到一线教师,体现“全员性”;研讨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劳动、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实现“全科性”;组织范围覆盖城区到乡镇,达成“全域性”。真正营造出以研促改、以研促教、以研促优的浓厚氛围。
在“大展示”环节,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借助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有效落实“一课三研”。通过“确定主题、集体首研,课例实践、二研改课,再度实践、三研提升”的流程,提升课例品质,打造具有“学·融”特色的优质课程,传递“卢氏声音”,展现“卢氏风采”,增强全县教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
正是有了“大练兵”“大研讨”“大展示”的坚实基础,才有了后续的“大应用”,进而实现“一校一品”,各具特色。
“教育是一项永远没有休止的宏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12344’工程是这一代教育人为卢氏教育发展作出的阶段性贡献,为县域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相信,时间会证明,我们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且完全值得的。”卢氏县教育体育局局长贾福生说道。
相关阅读
本网讯(吕建国 张永明)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位于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跨越崤山、熊耳、伏牛三山。当地民谣“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
2025-03-08 18:00:02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二者在教育目标上高度契合,均致力于培育具有高尚品德、坚定政治信仰和扎实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党建为高校
2025-01-19 16:27:25
【摘 要】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开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连续性和深入性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课程注重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的基础认知,而高中历史课程则更加注重
2024-12-02 10:38:08
摘要: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小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小学生日后的学习与成长。因此,本文重
2024-12-02 10:31:55
从进入教师的行业起,我就如履薄冰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面对一个个稚嫩的心灵,不想让过多的遗憾留在自己的生命里。在思虑重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反思,一个合格的教师
2024-07-11 10:52:02
——谨以此诗献给即将走向考场的考生上完最后一节课,合上最后一本书,开完最后一次班会。再见,老师!再见,校园!再见,书海!我有一场奔赴,义无反顾!
我有一场奔赴,目的地是考场
2024-07-04 16:43:58
一、项目化教学的背景、意义及其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钢琴演奏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的产生背景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进化,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
2024-07-04 11:11:28
要闻速递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