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微习作”实践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现行统编教材中,三至六年级都安排有习作单元,但随文练笔、片段、小日记等篇幅短小、用时少的微习作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尽管许多教师觉得教好习作是件遥不可及的事,但我坚信,将微习作内容与习作单元教学紧密结合,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巧妙捕捉微习作的训练点,开发绿色训练体系
统编教材中已设有专门的习作单元,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搭建了框架。但要让学生的文字灵动起来,却需要一点一滴地培养。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典型的语言模式、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文段结构,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如《落花生》中的借物喻人写法,《开国大典》中的点面结合写法,《猫》中的总分构段方式等,都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绝佳范本。
根据2022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教材上涉及到的微写作内容进行整理,并反复研究,发现小学生微习作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观察型、探究型、想象型、体验型、思辨型。三四年级的微习作以观察型、想象型、探究型为主;五六年级则逐渐向体验型、探究型、思辨型发展。这为微习作绿色训练体系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结合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教师可设计思辨型微习作绿色训练体系。例如开展微辩论“同桌,自选好还是老师安排好?”或“追星,该不该?”等活动,征集关于“共享资源”“全民阅读”等微议案,开展《流浪地球》《千与千寻》等电影的的微影评。教师从多种视角考虑并建立结构化的微习作内容,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供多渠道的训练方式。
二、精心搭建微习作的脚手架,建构特色训练模式
每节词句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鉴赏、交流应有机结合,举办课前五分钟的词句秀,将“阅读”长期植根于“表达”的沃土中。为此,我们每天的语文作业中至少会有半小时以上的课外阅读。据研究发现,学生阅读同伴的优秀作品,更有可能激发模仿冲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同时,我们还设计了“阅读记录卡”,供学生摘录好词好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会发现、欣赏优美词句,向他人学习,为他们的表达搭了阶梯。
每日微记录。仅靠优美词句的积累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发现并记录下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这种被记录的时间线,能串起学生大部分的记忆,使学生在用的时候,随时调取。
每周活动日。每周两节的作文课必不可少,用来开展微习作教学。在这期间必须做好两件事:开展修改活动和佳作欣赏活动。
每月一征文。根据学段的培养目标,结合微习作绿色训练体系,给学生出题,培养学生收放自如的写作状态。评选出前三名,获得“小作家”称号。其作品可以获得学校“微信公众号”的优先推送权。这样,“微习作天地”里就被注入无限的活力,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丰富微习作评价方式
1.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在微习作的教学评价中,我们始终遵循“多一些激励,就会多出一些作文能手”这一原则。为此,每周、每月评选“小作家”活动时都会选一位“最具潜力小作家”。即便是评不上“小作家”的同学,也可获得本次微习作的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佳字体、最佳构思等荣誉。
2.多层次的评价主体,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
微习作虽然短小精悍,但是也不能忽略评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我们的微习作评价中,由同学、家长、老师等组成的评价团队,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立体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微习作”是一种有效的儿童习作范式,是儿童喜欢的语言表达方式。基于统编教材的微习作绿色训练体系和微习作特色教学模式,是符合当前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改革方向的,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目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作者:郑青杰 单位: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龙口小学)
2024-01-20 15:16:44
2024-01-20 15:10:24
2024-01-20 15:09:21
2023-12-28 10:33:12
2023-12-27 16:33:53
2023-12-26 15:26:19
2023-12-26 15:25:46
要闻速递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热门标签